您好,欢迎来到三六零分类信息网!老站,搜索引擎当天收录,欢迎发信息
免费发信息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 驻马店分类信息网,免费分类信息发布

供给侧改革引领制造强国之路

2022/3/26 21:50:19发布80次查看
中国商务新闻网讯 2017年是步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年,也是“中国制造2025”全面实施之年,以智能制造带动和引领中国工业的创新,激发产业活力和动力成为振兴工业经济的着力点。在此背景下,第十三届中国工业论坛于日前在北京举行,其主题即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与会政商学各界嘉宾形成共识:作为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的制造业,是国内资源要素最集中的领域,更是供给侧改革的主战场。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举措是立足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新发展理念的要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针对的都是发展过程当中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的重大结构性问题,体制性矛盾和问题。”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名誉会长顾秀莲指出,在去年以来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作用下,2017年实体经济呈现了稳中向好的趋势,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在持续改善。
工业领域如何最大化地发挥作用将贯穿供给侧改革始终,事关改革成败,重责在身,必须抓牢抓实。国内生产要素和市场主体活动的释放创造出庞大的改善加工制造能力,奠定了我们全球制造业大国的地位。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供需结构错配问题浮现出来,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消费品领域高品质产品供给不足,关键元器件、新材料、高端装备以及工业软件等核心关键技术和基础性的产品依然缺乏等。
中国制造当以创新为魂
“一个地方一个企业,要突破发展的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必须把改善供给侧结构作为主攻方向,这个不仅为中国制造赋予了时代定义,也为中国制造突围破局指明了方向。”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元强调,中国制造当以创新为灵魂。
陈元指出,相对于美日欧俄,在科学技术和专业领域虽然我国有些成果处于前沿,但个别代替不了系统性整体性的科研不足,存在科技赤字,在理论科学、重大科研、工业技术上仍有大量短板甚至空白,因此更需打牢基础,加快发展,迎头赶上,弥补不足。他提出了三大着力点。
科技的进步仍是整个工业革命的基础。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是60多年工业化积累的结果,我们不但在国内要有很强的工业和制造业,还要寻找全球的市场和技术,发挥我们工业的吸收与合作能力,壮大自己。这种吸收合作与壮大的基础是我国几十年来积累并拥有的工业技术,工业的技术链专业链的发展水平以及吸收和整合全球技术、市场是我国工业的核心能力。中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大国要在产业链上向高端走,无疑需要科研技术和资本的共同作用。美国作为头号强国,强大的科技力量是美国向全球输送科技产品的源头,也是向全球输出美元的源头,占领了全球化链条的顶层,我国处于全球化链条的中间层甚至是中下层,工业制造以仿造开发为主,如果没有强科学、强技术、强工业,我们就难以追上先进国家。
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工业强国都是大国,我们要有很强的技术工人队伍,产业工人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骨干力量,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有生力量,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主力军。提到产业工人就不能不提工匠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制造当以品质为生命,质量之魂存于匠心,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被写进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只有以工匠精神锻造世界品牌,中国才能够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这个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着力点所在,没有优良的品质制造强国就立不起来。目前中国制造以质量为发展的道路还仅仅是开头,未来仍然任重道远。
实体经济的核心还要靠科学技术,靠专业的工匠,再加以资本才能够成就实体经济。我国制造业面临着产能过剩、价格下跌、增长下行等问题,从本质上看还是供给侧出了问题,低端供给严重过剩,高端供给明显不足成为当前制造业发展中的一对主要矛盾。一些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同时,大量关键设备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还需要依赖进口,解决制造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必须要更加注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科技研发和自主创新,释放制造业以及企业的动力和活力,最终实现科技专业和资本的有机结合。想要达到欧美先进制造业水平,首先要追赶他们先进的科学体系,其次是追赶他们的技术,再次就是追赶他们的工艺。从生产装备到生产过程形成一整套生产工艺,现在很多企业都在搞数字制造,即把当前的生产组织过程变成电脑和信息管理过程,这个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不能忽略现实。目前很多中国企业还处于工业2.0阶段,2.0阶段的企业要用常规的自动化、数字化解决问题,而不完全是智能化的问题。数字制造是智能制造的基础,智能制造是数字制造的提升。如果不实现数字化、自动化,谈智能制造就是空中楼阁。而且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推动制造业转变的环境更为复杂,任务更加艰巨。作为发展中大国,中国不同地区的基础条件发展环境不尽相同,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诉求和路径也存在巨大的差别,在发展智能制造上不能一概而论。
在追赶国际先进智能过程中,中国制造爬坡很艰苦,要想在时间跨度不长的时间内实现整体追及,目前来看,在思想准备、组织准备、学术能力准备等方面都还有差距。就学术而言,我国应该充分发挥工业科技专业链条的合力,经济指标中有一个就是懂得科技的人数占人口的比重,我国现在的统计是6%,这和美国的10%相比还是有明显差距的。
陈元指出,“中国制造2025”已经发布两年了,应从长远着手,认知实施了解科学体系为导向,强化产业链和技术链的整体观和全球观,在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迈向中高端,在发挥机制作用的同时要发挥相关行业组织国际国内联系多的优势,建成世界级的工业经济顶层智库,把国外的优秀专家请来,为我国的工业发展出谋划策。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一批重大颠覆性的技术创新正在创造新产业新业态,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几乎广泛渗透所有领域,也带动了以绿色智能为特征的重要基础变革。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机器人智能制造技术和传统产业融合步伐的加快,在为我国工业提质增效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巨大的机遇。
强大的工业制造业是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需要,发展实体经济没有捷径可走,如果没有工业和科学技术作为支撑,赶上发达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只能停留在口头上。科技强则工业强,工业强则国家强,中国制造信心源于科技创新,未来推动中国制造完成由大变强的历史化必须依靠科技创新。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四点着力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延续企稳向好的态势,多项宏观经济指标持续改善。经济运行继续发生积极的变化,主要是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实施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度扩大总需求的宏观政策的结果,可以说有以下三个主要标志。一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供给结构改善和企业利润回升;二是适度扩大总需求政策对内需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三是外部经济环境改善推动出口增长。同时也应看到,当前经济提质增效的动力不足,经济失衡的矛盾仍然突出,行业企业地区分化的态势仍在增大,实现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仍然面临挑战,对经济运行出现的新变化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有效应对战略挑战,积极创造条件,推动经济增长进入提质增效的新轨道。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表示,振兴实体经济,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做强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根基。近年来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产能过剩和存量债务问题突出,综合生产经营成本上升,传统比较优势减弱,投资回报率甚至逐年下降。通过深入推进供给侧改革,扎实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实体经济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呈现出一系列新特点。一是钢铁煤炭等行业去产能取得积极进展,为经济调整赢得了时间;二是高技术和新产业快速成长,新旧动能加快转换;三是创新投入不断加大,创新能力迈上新台阶。目前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已达2.1%,超过了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而从1%上升到2.1%,我国只用了12年。
我国企业研发投入连年增长,已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中国已进入创新的活跃期,创新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与此同时,也要看到中国工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仍然突出,多数企业还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竞争力不强,核心和关键技术对外依存度仍然在50%左右。这就表明要真正地成为工业强国,实现工业提质增效还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部署已全面展开,推进供给侧改革需要着力完善体制和机制,切实让市场在资源配置当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如何从体制机制方面入手深化改革,李伟指明了四大着力点,即退、合、生和放。
一是着力完善退的机制,以处置僵尸企业为突破口,建立市场化法制化的通道,妥善处置债务和安置人员,解决“退不出”“死不了”的问题,加快企业优胜劣汰新陈代谢。
二是着力完善合的机制,以资产重组资本整合产业融合为路径,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要真正实现产业升级换代合是必然的,关键是要解决合的机制与合的方式,这个合不是政府拉郎配的合,一定要和市场进行对接。
三是着力完善升的机制,以培育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为重点,加强创新激励,鼓励知识创造,促进技术前沿拓展和技术扩散,严格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真正实现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提升。
四是着力完善放的机制,加大简政放权,营造稳定透明的政策环境、高效规范的行政环境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快构建对外开放新机制。
李伟表示,工业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脊梁,制造强国是中国梦不可或缺和替代的组成部分,建设强大的工业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础,工业强大了,经济发展保持中高速迈向中高端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两化融合助制造业转型
谈及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如数家珍。“要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驱动引领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
当前正处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期,全面小康有两个目标,一是工业化基本实现;二是信息化水平大幅度提升,这就要求推进两化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信息化对经济发展的驱动引领作用。首先,新的信息技术引领推动当代高新技术的发展。新技术是新产业的灵魂,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改造提升创新产业必须着重于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发创新,我们需要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花钱买不来,让市场也换不来,只有靠我们制度创新,要瞄准世界科技发展趋向,制定中长期的规划。除了国家层面,还要组织好区域特色科技和行业共性科技攻关,发挥产学研用创新结合的机制力量,把核心技术关键技术转化为行业的专有技术,最终成为企业的新材料新产品。去年我国研发设计数字化工具的普及率达到了61.8%,今年5月末为63.2%。信息技术是创新创业的推动器,信息技术与相关专业技术结合催生出新的尖端科技产品。
掌握信息化的核心关键技术的同时,还要注重发展各类尖端学科,尤其是要把互联网的尖端技术结合起来,渗透融合交汇产生前沿的学科。比如说现在很风行的人工智能,发达国家纷纷把人工智能上升为国家战略,出台规划,抢占制高点。如今超高速计算机、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可穿戴智能设备等已经在产业化,随着低功耗、轻量级、基础软硬件技术,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高技能智能感知与控制技术等研发突破,将会加大人工智能在工业和制造业的广泛应用,我们应该努力抢抓创新和应用的先机。
其次,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各个领域各个行业,推进信息技术与工业制作技术相结合。如陈元所言,只有实现了生产装备的数字化、工艺过程的智能化,所谓精准制造才能够成为可能。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要抓住智能技术的创新转化推广应用这个关键,从打造智能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构建智能制造网络平台这四个方面做起。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互联网+”渗透到各个行业各个领域,深度融合形成了信息经济,信息经济彰显出互联网强大的生命力。
再次,利用互联网引领生产方式的变革,互联网将生产者与使用者互联互通,把制造商、供应商、消费者融为一体,从而使社会的信息流人才流更为合理顺畅,使社会的多种资源科学组合友好的凝聚。互联网连通众生万物,最大限度地挖掘了现有资源潜力,变革了组织形式和生产关系,延伸出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
李毅中强调,要尽快改变工业投资、民间投�...
驻马店分类信息网,免费分类信息发布

VIP推荐

免费发布信息,免费发布B2B信息网站平台 -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沪ICP备09012988号-2
企业名录